你應該要懂 -防曬小常識

 

    陽光普照的天氣總是給人溫暖光明的感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陽光卻也是造成以下幾種皮膚問題或疾病的源頭,如曬傷、老人斑、光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皺紋、黑斑、雀斑與因日曬過敏而導致的紅疹。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皮膚癌了。要知道日曬可是造成皮膚癌與黑色素瘤的頭號殺手,所以不光只是愛美,怕曬黑的女生更要注重防曬。事實上每個人都必須了解日曬所帶來可能的傷害,並且採取正確的預防對策,做好防曬工作。 

        認識紫外線 

  
 Ø  陽光裡具有傷害性的部份稱為紫外線(UV rays)。下面我們將紫外線依照不同波長再分為三類:

UVC波長

100~280 nm

紫外線的波長越短能量越強,但大部分被大氣層中的臭氧層隔離,僅只有極少量到達地面,但近年來臭氧層不斷的遭受破害,UVC對人體的傷害也逐漸被重視。

UVB波長

280~320 nm

到達地表量約占5%~2%,會引起皮膚即時曬傷(曬紅及曬傷作用為UVA1000)、紅腫熱痛。是使皮膚角質增厚、暗沈、眼膜炎的主因,而且UVB致癌性最強,但比UVA容易防護。

UVA波長

320~400 nm

  

到達地表量約占95%~98%,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可穿透雲層、玻璃),可直達真皮層,促使皮膚老化、使微血管浮現、增加黑色素眼膜炎,造成長期、慢性和持久的損傷,是引起斑點的主要因素。

 

UVA可在細分為UVA-2 UVA-1

UVA-2波長 320nm-340nm,主要會引起皮膚曬傷、變紅發痛、日光性角化症(老人斑)、失去透明感。

UVA-1波長 340~400 nm,穿透最強可達皮膚最深,可深達真皮層使皮膚曬黑、老化鬆馳、皺紋、失去彈性、黑色素沉澱…等。

 

 

        常見的防曬主要成分 

目前防曬產品成分可以分成物理性防曬以及化學性防曬及混合型

 

防曬品種類

成份及特性

物理性防曬

成份是利用防曬品中的粒子反射或散射掉紫外線反射紫外線,(如氧化鋅、二氧化鈦),類似不透光物質來遮蔽陽光。

由於穩定不易變質,物理性防曬劑是敏感性肌膚、異位性肌膚及嬰幼童肌膚最佳選擇。

質地比較厚重、滋潤,使用上會略帶白色的粧感。

化學防曬

成份是利用防曬劑吸收光線的原理來中和紫外線的侵害,因為採用結構式共振中和原理,因此化學防曬劑容易會產生許多種不同的衍生化合物但產生許多種不同的衍生化合物,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對於敏感性肌膚、異位性肌膚和嬰幼童來說比較不適合。

質地較清爽不油膩,而且也沒有膚色泛白的問題。

混合型防曬

混合物理性及化學性,不僅適合一般膚質,且具有抗UVAUVBIR( IR是紅外線,可造成曬紅、微血管擴張、皮膚炎,並促進紫外線的致癌性)等全效性,如此才可達到減少色素沉著,延緩皮膚老化及減低皮膚癌發生的機率。

 

如果您經常有戶外流汗、下水的機會,或是本身肌膚較為敏感、容易長粉刺,建議選擇防曬產品時針對這些特殊需求做選購,常見的英文標示有:Hypoallergenic(低敏感度)、Noncomedogenic(無致粉刺生成成分)、Sweat proof(具抗汗作用)、WaterproofWater resistant(具防水作用)。

 

除此之外,防曬產品要附上完整廠商資料、製造日期、保存期限,由於台灣將防曬產品列為含藥化妝品,不管是進口或國產產品,皆需要經過送審檢定取得相關的認證字號。進口防曬產品必須有「衛署粧輸字號」,國產防曬產品也要有「衛署粧製字號」,這些字號是合格防曬產品必備的喔!

    認識防曬係數標示 

Ø   防曬乳UVB防護指標 --SPFIP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是全球公認對紫外線UVB的防護標準。SPF數值代表該防曬品在UVB的照射下保護肌膚不被曬紅、曬傷的時間。

計算方式:

例如,一般人在太陽底下曝曬約15分鐘,皮膚便會產生紅的反應,所以就以15分鐘皮膚會曬紅的時間來換算:

SPF20為例, 20”=可使皮膚曬紅的時間延長20

20 X 15=300分鐘 換算為 5小時

所以SPF20的防曬可以延緩皮膚曬紅5個小時唷!

 

SPF遮蔽率換算公式:(SPF-1)/SPF*100%=遮蔽率(%)

SPF3029/30*100%=96.6%

   SPF5049/50*100%=98%

由此可見,假設塗抹量足夠的話,塗上SPF30SPF50之後的防曬功效分別並不如想像中之大。但是我們也許無法了解這1.4%的差距對皮膚造成的傷害有多少,而且對皮膚極度敏感、處於嚴苛環境或是剛做過皮膚手術又不得不接觸到陽光的人,這個小小的差距可能就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對於這些狀況比較特殊的人,防曬係數還是高一點比較安心。

 

但須要注意的是,防曬品要塗抹2mg/cm2(每平方公分體表面積予2毫克)的標準量,因此臉部至頸部可用約150元硬幣大小的量,單隻手臂也用約150元硬幣大小的量,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般而言,平日使用防曬係數至少SPF15以上日常保養,日曬之前三十分鐘擦,效果較佳。

若是長時間曝露於日光下,或在海邊、河邊、高地、沙灘、柏油路等地活動,因可增加二十至二十五倍的紫外線曝曬量,必須選擇更高係數的防曬品。

此外,若您要從事水上活動,則最好選擇具防水功能之防曬品。一般而言,Water resistant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四十分鐘以上,而Water proof則可維持八十分鐘以上,而洗臉後或流汗過多時,應再補強一次。

 通常後面會標示數字,最多標示SPF50,超過者以SPF50+標示。SPF標示數字越高,表示對UVB的阻隔率越強,SPF30的產品即可阻隔 96.6%UVB,對一般人來說已經足夠。

 **台灣衛生署的「製造或輸入防曬化粧品之防曬係數規定」,其中指出,不論是在國內製造或由國外輸入的防曬產品之防曬係數,最高以SPF50為限,高於SPF50者則標示為「SPF50+」,或「SPF50 plus」。

IPIndicia Protection
使用區域主要以歐洲為主,與SPF之間的轉換為:IP X 1.5 = SPF

Ø   防曬乳紫外線A防護指標-- PAPFAIPD PPDIPFUVA-PF

目前防曬乳針對UV-A的保護效果,並沒有像UV-BSPF為國際公認標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針對UV-A表示方法,如日本以PFA制來表示,澳洲以Broad-SpectrumUVA protection來表示,英國以UVA/UVB防護比率來標示。主要原因在於UV-A對皮膚傷害可達真皮層,且為慢性累進的傷害,所以難以建立國際公認量測標準。不過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測量方式:

  •  活體外(IN VITRO)--常見的(PA)(PFA)數值
    PA
    Protection Grade of UVA
    PA
    值則是日本日本厚生省所公佈的UVA防護效果測定方式,UV-A於表皮即刻產生黑色素的防護程度,以計算可分為PA+PA++PA+++三級,+號越多代表對紫外線UVA的防護力越高。
    PA
    延緩曬黑時間2~4
    PA
    ++ 延緩曬黑時間4~8
    PA
    +++ 延緩曬黑時間約8倍以上

    部分歐美的防曬品,並無PA或相關UVA的防曬係數標示(這是各國法規的不同造成的差異)。這在藥粧通路的歐美品牌更為常見。基本上,高SPF值的防曬品,不太有空間UVA是開天窗的,所以不必太過擔心高SPF值產品無標示PA的問題。

 ***目前國內衛生署規定,新申請的防曬產品不能再使用「PA+」的標示方式(PA +是日規的標示法),所以UVA防護力將以星號標示,效果最佳為4顆全黑的星星。一般說來,2顆星即具有中等防護力,3顆星為高UVA防護力。

PFA
Protection Factor of UVA
PFA
僅針對UVA作為防護表示,測定方式為UVA-II光源照射(塗抹防曬乳於皮膚的MPPD÷未塗抹防曬乳於皮膚的MPPD值),與PA值表示方式類似。
PFA 2 ~ 4
輕度防護,有效防護時間為2~4
PFA 4 ~ 8
中度防護,有效防護時間為4~8
PFA
大於8 高度防護,有效防護時間為8倍以上
**MPPD
Minimal Persistent Pigmentation Dose)。指引起可見皮膚黑化或黑色素沉殿量所需的紫外線最低劑量(J/m2)或最短照射時間。

  •   活體內(IN VIVO)--歐系的(IPD)(PPD)數值 

IPDPPD都是歐洲對紫外線UVA的防護標示,主要是指有擦防曬產品與沒擦防曬產品,對紫外線UVA的防護力比值。例如原本沒有擦防曬乳,經過15分鐘就會曬黑的肌膚,擦上IPD10的防曬乳,則可以延長被UVA曬黑的時間為15×10=150分鐘。

IPD
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
在照射UVA立即曬黑程度,UVA照射後可迅速被觀察到的皮膚暫時變黑,對IPD的機制是有爭論的,主要機制包括,黑色素的光氧化、細胞分佈的改變等,目前此系數已經非常少見。

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在照射UVA立即24小時後仍持續存在的曬黑程度

PPD2~4輕度防護,PPD4~6中度防護,PPD6~8高度防護

  •  皮膚免疫細胞抑制能力評估--(IPF)(UVA-PF)
    IPF
    Immune protection factor
    數值越高表示UVA對皮膚中免疫細胞抑制越少,即越安全
    UVA-PF
    UVA-protection factor
    數值越高表示UVA對皮膚中免疫細胞抑制越少,即越安全

 

        認識氣象指標UVI

紫外線指數的英文縮寫為UVI (Ultraviolet INDEX) 是一種用數字來表示陽光強度的方式。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環境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所開發所制定的標準,氣象上用來表示紫外線照射的安全範圍,避免過度暴露於紫外線而產生病變。1994年世界氣象組織向世界各國推廣紫外線指標,UVI被公認為無形的紫外傷害的最佳指標。

UVI數值分為015,數字愈大表示陽光對人的傷害也愈大,因採取避可能對皮膚和眼睛的傷害

 

 

Ø  紫外線指數分類、曬傷時限與建議防護措施一覽表

紫外線指數

曝曬級數

曬傷時限

防護措施

0~2

微量級

   

3~4

低量級

   

5~6

中量級

30分鐘內

帽子/洋傘 +防曬液 +太陽眼鏡 +盡量待在陰涼處

7~9

過量級

20分鐘內

帽子/洋傘 +防曬液 +太陽眼鏡 +陰涼處 +長袖方物 +

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最好不外出

10~15

危險級

15分鐘內

帽子/洋傘 +防曬液 +太陽眼鏡 +陰涼處 +長袖衣物 +

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最好不要外出

出處:台北市環境保護局

 

      各肌膚對防曬乳的選擇 

仔細想想,多年的使用經驗,自己屬於哪一種?

 

第一種肌膚,屬於極健康肌膚 (擦什麼防曬品都OK)

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化學類的防曬品即可。更有心的人,則可以研究一下,使用更安全的防曬配方,避免在不知不覺的使用中,皮膚的防禦力越來越差。 

第二種肌膚,也屬於健康肌膚 (延續第一種,但在數日之後,皮膚就開始無端的起一些粟粒疹、小紅疹、包頭粉刺)

防曬品中的化學成分滲入皮膚,引起緩慢性累積刺激。另一種情況是,防曬品的抗水膜悶住皮膚,造成毛孔阻塞。應避免使用高濃度的化學性防曬品,也避免使用悶不透氣的防曬品。

 

第三種肌膚,屬於健康肌膚,角質層較薄、防禦力較差的(擦了立刻有刺痛癢感,半小時之後不適感慢慢退去。皮膚看來沒什麼明顯的變化)

這種刺激,多半是化學防曬劑引起。應避免使用化學性防曬品。 

第四種肌膚,屬於易發生接觸性皮膚炎的族群(擦了立刻有刺痛癢感,皮膚逐漸發熱起紅疹、紅腫現象)

宜避免任何化學性防曬配方、避免含香料、含精油、含水楊酸、含果酸的防曬產品。

第五種肌膚,屬於健康肌膚(延續第三種,但在數日之後,皮膚脫屑、粗糙。=)

問題出在防曬品中有小分子溶劑型成分(像是化學防曬劑、酒精、丙二醇等等)或者是防曬品中添加的防腐劑量過高引起。

 

第六種肌膚,皮膚免疫系統有問題者居多(擦了有或無立即刺痛癢感,但短暫時間內(一兩天),皮膚紅腫、起水泡)

引發起水泡的成分,主要是防腐劑、香料、精油、化學性防曬劑等。這一種肌膚,得選擇無防腐劑、無香料、物理防曬、不含化學油脂、不添加太多護膚成分,只訴求簡單防曬的產品。

 

防曬小提醒

 

1、擦臉部防曬時,很容易忽略耳朵周圍、髮際,及脖子等處,而造成臉部有色差。

2、若保養品是凝膠狀,建議間隔10分鐘後再塗上防曬品,以免化學變化,產生白屑。

3、全物理性防曬品以氧化鈦等白色粉質為防曬劑,易使臉色泛白,可用指腹由臉中心往外塗抹均勻。

4、若防曬品無潤色效果,以1:1比例混合粉底液,塗全臉上妝,有助妝感及膚色更自然。

5、防曬劑應約每23小時補擦1次,已上妝者可先用面紙吸去多餘油脂,再補擦有防曬係數的粉餅。

6、唇部也要塗抹有防曬功能的護唇膏。

7、在戶外時戴寬邊帽。且帽沿越寬越好,帽緣陰影遮蓋全臉最佳。

8、養成戴太陽眼鏡的習慣。

9、穿著質料緻密的深色衣物,並覆蓋手臂、足部、腿部。外套材質比顏色重要,如不透光的棉質外套會比針織外套更具防曬力。

10、儘可能躲在有遮蔽的地方,只要採光好,紫外線也可能照射進入室內,所以室內一樣要採取防曬保護措施。

11、避開反射強的地面,如雪地、沙地或有水的地方。

12、別被陰天騙倒了,紫外線依舊可以穿透雲層到達地面!

 

 

 

 

 

 

 

 

 

參考資料:

1、皮膚科 藍政哲 醫師 吳介山 主治醫師(917) http://www.kmu.edu.tw/~kmcj/data/9107/7.htm

2、張麗卿老師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qZb3_MORHwQFavBr76psPFc-/

3、防曬知識網http://www.unsun.com.tw/knowledge_uv01.html

4、【2008/07/03聯合報/黃禎淦/北縣三重聖仁皮膚科診所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m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